狂轰滥炸5小时,基辅传出巨大爆炸声!普京用行动警告北约:不退

Connor 欧易okex官网 2025-07-14 1 0

据环球网报道,7月10日凌晨,俄军对基辅发动大规模空袭,无人机与导弹袭击持续近5小时,基辅多地响起爆炸声。乌克兰官方数据显示,超过400架无人机与20余枚各型导弹参与攻击,创下2023年以来针对首都的单次火力密度峰值。这场看似针对基辅的“饱和攻击”,实则暗藏玄机——当防空系统紧盯首都上空时,西部利沃夫的铁路枢纽正遭受精准打击,那里囤积着北约最新运抵的“爱国者”导弹组件与电子战设备。

狂轰滥炸5小时,基辅传出巨大爆炸声!普京用行动警告北约:不退

普京(资料图)

俄军此次采用“无人机蜂群诱敌-导弹突击核心”的组合战术。首先以廉价的“天竺葵-2”无人机分批次扑向基辅,迫使乌军防空系统持续开机、消耗导弹。监控画面显示,部分无人机编队在遭拦截前故意在市区上空盘旋,疑似执行诱饵任务。当乌军雷达因长时间高强度运转出现探测盲区时,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从白俄罗斯方向突防,8分钟内命中利沃夫3处铁路转运站,将尚未卸载的北约军援物资化为废墟。这种战术设计,本质上是对北约“武器运输链”的外科手术式打击。

乌军公布的战报称拦截率达70%,但军事专家指出,其防空导弹消耗与来袭目标价值严重失衡。一枚“爱国者”导弹单价超400万美元,而俄军无人机成本不足5000美元,这种“以小换大”的消耗战正逐步拖垮乌克兰的防空储备。更令乌军头疼的是,俄军无人机具备“空中二次装填”能力——部分无人机集群在攻击间隙降落在预设地点,由地面小组快速更换弹药后再次升空,这种近乎实战化的后勤演练,显示俄军对长期消耗战的充分准备。

当防空炮火照亮基辅夜空时,一起致命暗杀正在市区悄然上演。乌克兰安全局上校沃罗尼奇在住所附近遭狙击,凶手使用消音武器一击命中头部后从容撤离,现场未遗留任何身份标识。这是2025年以来第7起针对乌情报高官的暗杀事件,前6名受害者均涉及反间谍与北约情报对接工作,而沃罗尼奇生前正负责调查“俄军空袭前雷达系统异常故障”的线索。

俄罗斯媒体随后暗示对此负责,并公开嘲讽“情报人员已在基辅决策层喝茶”。这种自信源于年初破获的“鼹鼠”案件——一名在乌克兰反恐中心任职9年的军官被证实为俄方间谍,其泄露的2万余份情报中,包含乌军36个雷达站的坐标参数、17条北约物资运输路线,甚至泽连斯基临时指挥所的移动规律。最致命的是,他提供的“虚假安全区域”数据,导致去年敖德萨港的北约援乌物资船遭精确打击,3万吨弹药沉入黑海。

基层部队的异常现象印证了渗透的严重性:某防空旅在空袭中误击己方雷达站,事后调查发现操作手册被篡改关键参数;第143机械化旅在转移阵地时,路线提前被俄军无人机精准定位,导致3辆“豹2”坦克被摧毁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心理层面——士兵开始怀疑身边战友,军官对加密通讯系统失去信心,甚至出现拒绝执行未经验证命令的情况。这种“不战自乱”的局面,比导弹袭击更令乌军指挥部恐慌。

展开全文

狂轰滥炸5小时,基辅传出巨大爆炸声!普京用行动警告北约:不退

躲避俄空袭的基辅民众(资料图)

当基辅在炮火中呼吁增援时,大西洋彼岸的援助机器正陷入内讧。美国前脚宣布“暂停对乌军援审核”,后脚特朗普政府又宣称将“报销10套爱国者系统费用”,这种矛盾表态暴露出北约内部的战略分歧。更关键的是,五角大楼以“库存不足”为由,暂扣了原定于7月交付的200枚“霍克”防空导弹,而德国拒绝向乌克兰移交现役“爱国者”电池,理由是“本国防御体系尚未完成换装”。

北约峰会高调宣布将成员军费占GDP比例提升至5%,但数据显示,2024年北约军费已达1.8万亿美元,相当于全球其他国家总和的2.3倍。英国及部分东欧国家的“超额投入”,本质上是为填补美国削减的援助份额。更讽刺的是,当乌克兰要求加快“爱国者”导弹交付时,北约官员私下承认:“仓库里的可用装备,连满足波兰边境防御都不够。”这种“优先自保”的心态,让泽连斯基的“军援呼吁”沦为外交表演。

泽连斯基在欧盟峰会上展示的“百亿重建协议”,与前线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。哈尔科夫前线士兵透露,他们已两周未获反坦克导弹补给,只能用二战时期的火箭筒对抗俄军装甲部队;赫尔松地区的乌军医疗站,因缺乏止血设备,不得不使用床单包扎伤口。北约军官私下承认:“我们的援助就像泼向沙漠的水,俄军的炮火却像开闸的洪水。”这种力量对比的悬殊,正在瓦解乌军的抵抗信念。

面对北约的步步紧逼,普京用行动给出明确回应。在空袭基辅的同时,俄军在卢甘斯克方向发起代号“钢铁洪流”的地面攻势,单日推进3.7公里,突破乌军三道防线。更具威慑力的是,一枚“亚尔斯”洲际导弹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升空,最终落在距波兰边境仅30公里的预定区域——这是2022年以来俄军首次在北约边境实施核导弹试射。

狂轰滥炸5小时,基辅传出巨大爆炸声!普京用行动警告北约:不退

基辅遭到猛烈空袭(资料图)

俄军在顿涅茨克、扎波罗热的推进策略显现明显变化:不再追求快速机动,而是依托无人机集群与炮火覆盖,实施“厘米级蚕食”。每占领一个村庄,立即部署野战工事与雷区,将控制区转化为坚固据点。这种“稳扎稳打”的战术,旨在为未来停火谈判积累更多筹码——正如俄媒所言:“战场上多控制一公里,谈判桌上就少让一步。”

此次导弹试射不同于以往的“威慑性发射”,弹头轨迹精确穿越北约早期预警雷达监测盲区,且末段机动规避了所有模拟拦截路径。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紧急约见俄方代表,得到的回应却是:“你们的防空系统,连我们的无人机都拦不全。”这种强硬态度,标志着普京政府对北约援乌忍耐度已达临界点,核威慑正从“理论存在”转化为“可操作选项”。

当基辅的硝烟逐渐散去,战场外的政治博弈愈发激烈。朝鲜宣布向俄方提供“志愿者部队”,欧盟启动新一轮对俄制裁,而美国国内正就是否继续援乌展开激烈辩论。但对乌克兰而言,真正的危机在于——当“内鬼”在内部瓦解防线,当北约援助停留在纸面上,当俄军同时展开火力打击与心理战,这个国家正站在崩溃的边缘。

普京的意图已十分清晰:通过“军事压力+情报渗透+核威慑”的组合拳,迫使北约接受“现实边界”,为最终谈判争取有利地位。而北约面临的难题是:继续加码可能引发直接冲突,放弃援助则意味着地缘战略溃败。这场持续三年的冲突,正迎来最关键的转折点——退与不退之间,是整个欧洲安全格局的重构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