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只知了猴撬动致富产业!河南老乡:“一晚上收入一万有可能”
大河网讯 夏日里的傍晚,三伏天的暑气稍许消散,河南信阳固始县马堽集乡河道旁林场的沙地里,已经长成的蝉蛹从地里钻出来……7月18日晚上,黄伟崴带着镇上的孩子在杨树林间穿梭,手指快速捏起树干上攀爬的知了猴。每棵树的1.5米高处都缠着光滑胶带——这是拦截金蝉的“防盗网”,让它们困在树下束手就擒。
“昨晚又挣了八千多!”黄伟崴抹了把汗,将满桶蠕动的知了猴倒入分装盆。今日,一则“男子摸爬叉一晚收入上万元”的新闻冲上热搜,让这个北方夏夜常见的小动物意外成为乡村振兴的“黄金名片”。在南方的高档餐厅,一盘油炸知了猴标价超百元——这只从《诗经》里飞进油锅的小虫子,正在书写着农产品变“金钥匙”的致富密码。
胶带缠树,手电如星,豫南夏夜的树林里上演着“淘金热”
黄伟崴笑着说,高峰期一晚上能捕获1.3万只,按每只1元计算,月入超30万元。2018年他放弃打工返乡养蝉,经历两次失败后,终于在2021年迎来转机。如今他的百余亩养殖基地带动周边近千户村民加入。
“养殖金蝉很适合做副业,平均一亩地能挣8000元到1万元,是成本的10倍以上,关键是还不耽误正常工作!”黄伟崴道出了金蝉养殖最大的吸引力:高收益、低工时——下种苗最忙也就两天,之后基本无需额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。
黄伟崴与金蝉结缘颇有戏剧性。2012年他在杭州西湖边打工时,看到烧烤摊上的烤金蝉竟卖到5元一串,巨大的差价让他萌生了养殖念头。返乡后,他发现当地已有人开始收购蝉蛹,预感到“这东西以后肯定越来越少”。
“了解了金蝉偏好沙土地的特性;掌握了种苗孵化技术;学会了如何防治蚂蚁、蜘蛛等天敌;也明白了空气湿度、降雨、阳光等因素的影响。”如今,黄伟崴的100亩林地成了“金疙瘩”产地,他坦言,市场“供不应求”,金蝉一年只现身一次,人工养殖的通常在5月20日左右就开始出土,最迟6月1日,比野生的早将近一个月,收获期能持续到8月中旬,最多能有75天。“一晚上收入一万多块钱不是不可能。”黄伟崴信心满满地说。
展开全文
养殖户“蝉蛹翻身”濮阳奏响“蝉鸣致富经”
电商时代,黄伟崴将养金蝉这门技术成功上网:“卖种苗为主”,并构建了“合作社+农户+电商+旅游”的产业链。
“不少游客专门带孩子开俩小时车来体验抓金蝉,拉动了镇上的餐饮消费,提高了我们这儿的知名度。”电商方面,北京、深圳、浙江、苏州等地的订单也不少。在销售端,他主要对接大的收购商,价格从早期的1.2元/只到现在稳定的1元/只,最高能到1.5元/只,客户包括超市、高档酒店和烧烤店。他自己备有小冷库,产量大时也会租冷库储存鲜冻货。
“不论是养殖技术还是销售渠道,感觉都越来越好了。”黄伟崴对未来充满信心。在不养金蝉的季节,他会在林地里套种庄稼,或者养些家禽,有效缓解了地租压力。这条从西湖烧烤摊萌生、在信阳乡土里扎根的金蝉养殖路,正越走越宽。
向北近500公里,濮阳县习城乡马寨村的300亩滩区林地同样灯火通明。“今年每亩收益七八千!”养殖户马正勤举着满满一桶金蝉笑道。这些“地下黄金”通过冷链车连夜发往全国,收购商马明豪整天蹲守在田头,他说:“苏杭烧烤店催货电话就没停过。”
近年来,濮阳县充分利用2650亩的林下养殖空间,创新打造了以金蝉产业为引领、特色养殖协同的立体化产业布局,推行“林下种、林中养、林间游”的复合发展模式,使得林下养金蝉在当地声名鹊起,并已逐渐覆盖周边乡镇,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。
从《诗经》到油锅、药柜:刻进DNA的捕蝉记忆
温州永嘉县“渔虾渔蝉”餐厅的后厨油锅正在沸腾,一盘刚出锅的油炸知了猴标价超百元。老板张先生透露:“这道招牌菜每月至少卖出上百份,不少食客专程开车来尝鲜。”
高昂价格背后是惊人的需求。曾经田间地头无人问津的小虫,如今已登上高档餐厅的菜单。
老板展示着298元/份的招牌菜:“月销上百份,本地人最爱它像龙虾肉的口感。”
食客追捧的背后是惊人的营养价值:每100g知了猴含72g蛋白质,是牛肉的3.5倍;铁含量达85mg,堪称天然补铁剂。
同时,蝉蜕的收购价也已飙升至650元/斤,成了药典里的“蝉衣传奇”。药商老李打着手电查验成色,他说:“水洗蝉蜕最金贵,能直接嚼着吃。”
这只小虫的药用智慧穿越千年。
乾隆年间,两广总督患喉痈,御医以蝉蜕配薄荷、牛蒡子,一剂退烧消肿,载入《清宫医案》。
南宋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记载,单味蝉蜕焙干研末,灯芯汤调服,专治小儿夜惊,“一服即寐”。
《本草纲目》中,详细阐述了蝉蜕在治疗风热感冒、咽痛音哑、风疹瘙痒等病症方面的应用。
《诗经·七月》早有记载:“五月鸣蜩,八月其获。”先民八月掘地取蝉的场景,与今日河南老乡的夜捕画面跨越时空重叠。苏轼被贬惠州时更研发出一道“响报升平”:蜜酒腌渍后酥炸,宴客时笑称“满座俱是可怜虫”。
“抓知了猴是刻在骨子里的快乐。”黄伟崴身旁的塑料瓶里,十几只金蝉正窸窣爬动,这份情怀正转化为文旅动能。
冰雾升腾中,甲骨文里的“蝉”字、苏东坡油锅里的脆香、高档酒店的名菜与村民账本上的数字串联起来,这只穿越3000年文明的小虫,终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完成蜕变——它不再是单纯的夏日噪声制造者,而是撬动林下经济的杠杆,更是连缀古今的文化密码。(莫韶华/文 孙振恒/视频)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