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术刀作笔,写就跨越山海的答卷

Connor 欧易交易所官网 2025-08-19 2 0

人物名片

张月明,中国(湖南)第21、22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,第22批医疗队副队长,长沙市第三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。

手术刀作笔,写就跨越山海的答卷

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傅容容 实习生 邓佳瑶

当地时间8月18日深夜,津巴布韦帕瑞仁雅塔瓦医院的手术室里,张月明正弯腰调试一台老旧的腹腔镜设备。中国医师节到来,这名来自长沙的医生,在距祖国万里之遥的手术台前,以最熟悉的方式迎接属于自己的节日。

“中国医生,创造了奇迹!”

“咔嗒”一声,他将一根普通丝线在镊子尖绕出精巧的结。这是他在津巴布韦练就的“绝活”——当地没有国内常用的Hemolok夹(一种一次性组织闭合夹,用于外科手术体内血管和组织的结扎和吻合),他便用丝线替代,在毫米级的操作空间里完成血管结扎。这样的“替代术”,在他援非的日子里已是常态。

2024年3月,张月明初抵哈拉雷时,帕瑞仁雅塔瓦医院的普外科诊室让他心头一沉:手术台凑不齐一套完整的微创器械,连直角钳都要掰弯了才能适配。“这里的肝胆外科医生只有一位,候诊的患者却排到了3个月后。”他还记得第一位接诊的病人,因胆囊结石痛得蜷缩在长椅上,听闻中国医生能做“不开大刀”的手术,眼里瞬间泛起光。

那台首例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,至今仍是当地医护圈的“传奇”。患者是位43岁的女性,胆囊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,加上设备老化,手术难度陡增。张月明站在手术台旁,左手稳住镜杆,右手持钳分离组织,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行走。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成,当地医生穆萨忍不住鼓掌:“中国医生,创造了奇迹!”

这场手术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信任的大门。“张医生的工具箱里,永远有‘Plan B’。”穆萨常对同事说,“他教会我们的不只是技术,是解决问题的勇气。”

在津巴布韦,比设备短缺更刺心的是患者的困境。有些患者经济困难,常因承担不起几百美金的费用而延误治疗。“明明能通过手术救命,却因为经济问题束手无策,这是最让我们痛心的。”张月明说,为此,医疗队持续前往当地偏远地区开展了16场义诊活动。

最远的一次,他和队员驱车10小时深入中部省山区,越野车在坑洼的土路上颠簸,轮胎数次陷进泥里。当他们终于抵达Manhize Nyikavanhu诊所时,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动容:一两公里长的队伍里,老人背着孩子,年轻人搀扶着病患,每个人手里都攥着一张写满症状的纸条,在烈日下静静等候。

“中国医生来了!”不知是谁喊了一声,队伍里响起细碎的掌声。张月明和队员们立刻支起临时诊疗台,从清晨忙到日暮,400多名村民逐一接受检查。

在非洲大陆书写中国温度

原本计划援非一年的张月明,在2025年3月主动申请延期。“好多事没做完。” 他说得轻描淡写,实则心里装着太多牵挂:穆萨刚掌握腹腔镜基础操作,还需要系统指导;偏远地区的义诊点刚铺开,不能半途而废;还有那些预约了手术的患者,正盼着他的消息。穆萨得知他要留下,特意送来一幅当地画家画的手术室素描,画里的张月明戴着印有五星红旗的口罩,眼神专注。

今年初,在援津医疗队派遣40周年招待会上,津巴布韦卫生部部长亲自为张月明戴上卓越勋章。“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。”他在致辞时说,“它属于所有扎根非洲的中国医生,属于中非之间跨越山海的情谊。”

如今,作为第22批医疗队副队长,张月明的日子更忙了。除了手术,他还要协调队员分工,帮新来的同事适应环境,甚至要教大家用当地语言说:“别怕,有我们。”闲下来时,他会和队员们围坐在一起,看国内发来的医师节慰问视频,屏幕里熟悉的乡音,让哈拉雷的夜晚格外温暖。

“请放心,我们会把这份坚守延续下去,让友谊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,长成参天大树。”张月明坚定地说。

评论